由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控瘤新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师范大学整合肿瘤学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共同主办的钱塘中西医整合学术大会暨中西医整合控瘤新药研究新进展研讨会于2024年4月27日-28日在杭州钱塘新区召开,本次大会主席是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和浙江省中医院谢小红教授。上午为主题报告,下午设立整合肿瘤和乳腺病外治两个分会场,邀请了分子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肿瘤学、药学等领域院士、杰青、岐黄学者等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交流中西医整合医学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书记何强教授充分表达了对于整合医学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强调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何书记指出,21世纪的医学发展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整合,其中中西医学的整合尤为关键。这种整合不仅能促进疾病治疗技术的进步,也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方式。何书记表示,在谢恬教授和谢小红教授的指导下,乳腺科团队在钱塘院区的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前瞻性,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医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治疗方法得到了有效整合,极大地推动了乳腺疾病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何书记不仅强调了整合医学的重要性,也展示了浙江省中医院在推动医学领域创新和整合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部长、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施军平教授首先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欢迎并感谢。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的概况,并提到医学部在多个学科和领域取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的项目与奖项,拥有多位高层次人才。施教授强调,本次大会的目的是促进中西医整合,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并指出中西医整合是当前医学领域的一种趋势,本次会议围绕中西医整合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中西医整合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表达了对大会成功的期望。
第一部分学术报告:
院士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教授以《肿瘤诊疗进入精准的分子时代》为题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谭院士从肿瘤诊疗进入精准的分子时代和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诊治两方面进行介绍,他首先提出了要从分子水平认知人体和疾病,而检测和纠正分子水平的变化是疾病诊疗的基础。目前的健康中国时代的分子医学就是需要从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此外,他提出我们命名癌症的方法必须改变,根据所在器官来对癌症分类会延误病人的治疗,需要强调癌症的分子特征,但这种改变对肿瘤医院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同时,谭院士介绍了核酸适体由于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靶标范围广等特点,为临床诊断和精准药物治疗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工具,从而使核酸医学开启了新药研发的第三次浪潮。最后,谭院士介绍了核酸适体-核素用于炎癌区分,解决了一大世界难题;同时将核酸适体作为性能优良的分子工具,能够深度解析细胞膜分子,为绘制细胞图谱带来新机遇;而且利用核酸适体作为分子工具,构建分子分型新策略,针对各分型特征,开展标志物检测和治疗靶点鉴定的基础研究,开展临床试验可实现分型而治。
第二部分学术报告:
主持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永生教授、重庆市中医院辇伟奇教授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以《以坚实有力举措,推动中西医协同创新发展》为题作精彩学术报告。唐教授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与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中西医结合不仅是医学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途径。此外,唐旭东教授还提出通过中西医结合来解决现代医疗中的难题,提出了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几个关键策略,包括加强中西医教育体系的整合、推动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化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探索中医药的新机制和新疗法。最后,唐旭东教授提出建立更多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心,以及鼓励中西医之间的知识和技术交流,以确保中医药能够在全球医疗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独特价值给予更多认可和支持。
国家杰青、岐黄学者、解放军总医院肖小河教授作了题为《中药临床标准化研究——中药安全性评价与新药研发》的精彩学术报告。肖教授详细讨论了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标准化研究,介绍了中药临床标准化研究的进展,特别强调了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并指出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如国际对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质疑,以及国内中药产业的衰退等问题,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提升中药的安全性认知和评价标准,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此外,肖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在破解中药安全性难题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中药毒性认知的新模式,中药临床安全风险的精准防控策略等,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学术报告:
主持人:浙江省肿瘤医院方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饶本强教授
岐黄学者、辽宁中医药大学战丽彬教授以《中医治未病在疾病易感性的研究策略》为题,具体阐述治未病的新型治疗策略。战教授团队研究了“未病”状态的生物学基础,并运用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方法构建描述“未病”状态的数学模型。通过对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研究揭示了“未病”状态的宏观体征与微观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此外,研究还验证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临床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支撑。
国家杰青、海军军医大学张磊教授以《关注中药“暗物质”—— 灵芝活性蛋白,酵母细胞工厂构建及抗乳腺癌功能评价》为题,深入探讨了通过初生或次生代谢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强调这些物质是中药临床效果的物质基础。张教授提出挖掘生物活性物质是新药发现的趋势,并举例说明了中国和国际上的药物开发计划。张教授专注于从如灵芝等菌类中提取的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研究它们在免疫调节和抗癌活动中的潜力,还提到通过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可以增强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疗效和安全性,使其更适合作为功能性食品或新型药物。
第四部分学术报告:
主持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金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凯峰教授
国家杰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鹏教授作《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疗效提升策略——局部治疗》的精彩学术报告,探讨了通过结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抗PD-1抗体治疗来提升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王教授发现结合使用TACE和抗PD-1抗体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中肝癌患者显示出较高的总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重点分析了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后,肿瘤微环境中CD8+ T细胞的变化,特别是这些细胞如何通过克隆性扩增以及功能增强来提升其抗肿瘤效果。此外,TACE促进了特定肿瘤细胞亚群(标记为EP1-APOH)的代谢重编程,这些细胞展现出与疗效相关的独特代谢特征,如铁死亡和糖酵解过程的增强。这种代谢变化与抗原递呈及免疫应答激活紧密相关,从而可能优化免疫治疗的疗效。最后,王教授强调了免疫调控和代谢重编程在提升晚期肝细胞癌治疗效果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治疗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学者谢恬教授报告题目是《基于整体观的中西医整合分子配伍理论——榄香烯治疗癌症新策略》,谢恬教授创新提出了基于整体观与系统论的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新药,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榄香烯脂质体(榄香烯乳状注射液、榄香烯口服乳等)治疗肿瘤的新策略。谢恬教授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分子配伍”理论,通过系统的药物研发和优化过程,成功从浙八味中药温郁金提取抗癌活性成分——榄香烯,分子配伍理论指导从温郁金提取多个活性成分(β-榄香烯、γ-榄香烯和δ-榄香烯)进行君臣佐使及量效最佳原则配伍,还实现了这些活性成分与现代药物制剂脂质体的完美结合,特别是脂质体纳米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此外,榄香烯脂质体的开发克服了多个技术挑战,榄香烯是仅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榄香烯脂质体抗癌新药研发成功,颠覆了药物化学等传统教科书“无氮氧不成药”的观念。采用脂质体纳米制剂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还显著降低了毒副作用。榄香烯脂质体等创新药的研发实践,证明了基于整体观和系统论的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新药可行性及治疗癌症的科学性。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教授在线作了题为《循证中医药学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张教授从RCT、META、方法学、人才队伍四个角度出发,谈到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如何从碰撞走向融合。针对临床价值与核心指标集(COS),张教授建议从确定正确的研究重点;采用可靠的研究设计、实施及分析;有效的风险管理;所有关于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信息均可访问;研究报告完整并可利用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潜力。张教授最后提出,循证中医药研究要做临床需要、透明可用、科学规范、高效转化的研究,要有责任去发展知识,并且努力推进研究实践本身,从而改善所有地方和所有人的健康与生活。
联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陈哲名博士分享了《高清空间组学助力探索肿瘤微环境》的新型实验技术。展示了高清空间组学技术如何通过Stereo-seq和scRNA-seq等方法,提高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和治疗策略的发展。陈哲名强调高清空间组学在肿瘤侵袭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精确映射肿瘤边界和识别特定的免疫细胞和代谢基因的集聚,来阐释肿瘤的侵袭机制和微环境的免疫状态。此外,报告还指出这种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析表达模式,为研究肿瘤生态位和新靶标提供了工具,从而推动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策略的发展。
本次杭州钱塘中西医整合学术大会主题报告共计3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深入探讨了中西医整合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成果。会议强调了精准医学和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性,以及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价值。会议还展示了前沿技术如高清空间组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这些交流和讨论不仅促进了各单位与各专业的合作,也为中西医整合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