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告
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博雅论坛第五十六讲暨中西医整合“守正创新”岐黄论坛
来源:药学院|日期:2024-11-21|点击:0
 

为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促进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协同发展,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博雅论坛暨中西医整合“守正创新”岐黄论坛邀请多位国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分享了他们在中西医整合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从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到肿瘤防治,涵盖多种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展现了中国医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创新力与影响力。这场学术盛宴不仅彰显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更为中西医整合面对全球健康挑战提供了宝贵思路。

1

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建生教授团队通过搭建中药分析、多组学研究及活性分离等多维技术平台,开发出慢阻肺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体系,明确了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并优化了组分配伍策略,揭示了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抗炎、抗氧化和改善气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并推动了中药制剂的临床转化,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为慢阻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同时在国际期刊上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展现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高度。

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发现与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团队结合多种前沿技术,包括点击化学、DARTS、CETSA、TPP等靶点发现方法,精准揭示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例如,黄芩甲苷改善心力衰竭的潜在靶点lncRNA-4012/9456,苦胆素D通过抑制ICAT蛋白展现抗肝癌活性,旋覆花成分DHPO靶向UbcH5c蛋白显著抑制胰腺癌。同时,研究团队开发了GSFM算法和Mnet-DRI模型等计算框架,成功筛选抗乳腺癌和肺腺癌的新药候选分子,并揭示马普替林通过PD-L1抑制增强免疫治疗的机制。此外,团队创建了中药活性成分数据库ITCM,为靶点发现和机制研究提供了强大支持。

海军军医大学俞超芹教授团队研究基于“命门水火传变论”,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研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了“肾虚肝郁型”和“肾虚痰湿型”两种主要证型及其特征,提出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PCOS分型诊疗体系。通过数据挖掘构建了PCOS治疗用药数据库,并开发了“补肾清肝方”和“补肾化痰方”两种方剂。实验表明,“补肾清肝方”通过调控STAT3和MAPK通路改善炎症和激素失衡,促进排卵;“补肾化痰方”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逆转胰岛素抵抗,优化微环境。活性成分如黄芩苷和槲皮素在分子网络分析中表现出显著疗效。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中药方剂的分子机制,为PCOS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并彰显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潜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史大卓教授团队证实中西医结合模式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益气活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介入术后复发事件发生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芪参益气滴丸在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方面表现与阿司匹林相当,为药物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三七总皂苷则通过增强抗血小板作用并减轻胃肠道副作用,显示了其抗血栓的独特优势。此外,清心解毒颗粒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成药也在PCI术后长期管理中展现了显著疗效。以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未来心血管领域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与方向。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明军教授团队进行的多中心研究,围绕慢性心力衰竭(CHF)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重要突破。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心衰患者(HFrEF、HFpEF),评估了包括芪参益气滴丸、芪苓强心胶囊在内的中药联合常规治疗的疗效与经济性。结果显示,中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急性加重次数,提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优化生活质量评分,同时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在机制层面,转录组学研究揭示中药通过调控关键miRNA表达,改善能量代谢(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代谢)及微循环功能,发挥抗炎、调节神经内分泌等作用。朱教授团队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心衰治疗中临床意义重大,不仅可改善患者预后,还可降低长期医疗负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宇飞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一系列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涵盖术后快速康复(ERAS)、高风险患者长期中医干预、术后疼痛管理等多个领域,显示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独特优势,不仅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还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团队创新提出“中西医并重多学科肿瘤康复诊疗模式”,整合中医药治疗、营养干预、体能训练及心理支持,实现患者康复全程管理。依托西苑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多家单位的协作,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和科研创新机制,促进了临床、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暨南大学杨钦河教授团队成功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足、头痛等疑难病症中取得显著成效。团队坚持“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运用传统中医的补肺益肾、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疗法,并辅以现代药物治疗,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气短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糖控制理想,坏疽愈合效果显著;长期头痛患者在中药调理下逐渐康复。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即通过精准辨证,分清虚实寒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效解决疑难杂症问题。

结直肠癌作为高发恶性肿瘤,其病程与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炎症密切相关,江苏省中医院陈玉根教授团队针对炎症-癌变路径展开深入探索。通过研究乌梅提取物和黄连干姜汤,发现其在抑制炎症、调控免疫微环境及预防结直肠癌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此外,结合单细胞数据和肠道菌群研究,揭示压力状态下菌群失调与癌变进程的关联,并提出益生菌(如AKK菌)干预策略。通过多模型实验验证,黄连干姜汤、乌梅丸与阿司匹林等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和剂量优化。研究成果已申请多项专利,并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团队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念,并提出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现代技术为支撑的肠癌防控新方向,为未来精准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中日友好医院贾立群教授团队聚焦于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如放射性皮炎、神经病理性疼痛、免疫相关心肌炎及放射性直肠炎等。基于“扶正解毒”理论,中医药构建了涵盖18种肿瘤并发症的外治技术体系,通过温经通络、清热解毒等创新疗法,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还分享了通过纳米中药制剂优化药物传递、提升组织修复能力的前沿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全程化管理模式。研究显示,这些中医药技术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临床疗效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未来,相关专家计划通过技术标准化、国际化指南制定和多学科协作,推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全球肿瘤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

此次学术交流不仅为学术界和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指导,也为广大药学院师生带来了深刻启发。通过专家们的详细分享,师生们不仅了解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病、肿瘤及其他疑难病症治疗中的前沿进展,还感受到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这将激励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秉持创新精神,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探索更加高效的诊疗模式,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