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告
史劲松教授应邀作“功能糖生物制造与产业应用”学术报告,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
来源:药学院|日期:2025-11-21|点击:4
 

2025年11月12日下午,江南大学史劲松教授受邀出席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博雅论坛”,作题为《功能糖生物制造与产业应用》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不仅是前沿科研内容的系统呈现,更是一次关于“科学研究如何有效对接产业需求”的生动示范,为药学院师生在交叉学科研究、技术转化路径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实践范例。报告由药学院学术副院长陈大竞教授主持,学院近百名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座无虚席,交流气氛热烈。

1

史劲松教授作为我国功能糖生物制造领域的知名学者,现任江南大学系统发酵与制药工程研究室主任、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糖生物制造方向带头人、江苏省生物医药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生物制药与生物工程领域拥有深厚的科研积累与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

报告中,史教授以“功能糖”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其联合团队在酿造微生物群落功能与产品开发、重要化学品生物合成与绿色制造、分子营养与大健康产品开发三大方向的创新成果。他重点介绍了甲壳素资源的高值化加工、唾液酸的生物从头合成与多酶催化、透明质酸的生物制造及功能衍生物开发等具有明确产业化前景的研究内容,生动展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中试验证、再到产品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在甲壳素产业链构建部分,史教授团队通过多酶协同提取、壳聚糖酶分子改造、医药级氨糖精益制备等系统性技术突破,实现了传统水产废弃物向高附加值医药原料的转化,为药学院在天然产物高值化开发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在唾液酸合成环节,他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重构微生物代谢网络,并结合多酶级联催化平台,实现NeuAc的高效合成,凸显了现代生物制造在医药中间体绿色合成中的巨大潜力。在透明质酸部分,团队从野生菌株改造、异源合成体系构建,到无细胞催化与可控酶解技术的集成,展示了如何通过全技术链创新推动一个传统产品向高端化、功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史教授团队扎实的科研功底,更凸显了其将实验室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系统能力,对杭师大药学院在“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对接”“技术研发与工艺放大协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与示范意义。

3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报告内容踊跃提问。药学院学术副院长陈大竞教授结合课题组研究方向与史教授就壳聚糖等几丁质材料固定化酶的创新方案进行了探讨。史教授进一步建议,可以探索“酶促活化-界面自组装”的协同策略,为高性能生物基传感器的开发开辟新路径。随后,其他师生也纷纷就“多酶级联反应在复杂糖类合成中的技术优势”“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底盘细胞在透明质酸合成中的应用前景”等话题提问,史教授一一给予了详尽而富有启发的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4

报告尾声,药学院党总支书记赵飞代表学院向史劲松教授赠与授课铭牌,感谢他为杭师大师生带来的精彩报告与深度启发,也寓意着两校之间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5

报告结束后,史劲松教授参观了药学院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史教授详细了解了分选型流式细胞仪、数字式空间多靶标分析系统、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等关键设备的运行与应用情况,并结合其团队在发酵过程优化、产物分离分析与结构鉴定方面的丰富经验,对平台的功能开发、技术方法集成以及跨学科服务能力提升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他特别指出,高效共享与深度开发大型仪器的分析潜力,对于连接基础研究与产业中试、保障数据可靠性与成果转化效率至关重要。

本次博雅论坛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更是一次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思维碰撞。史劲松教授的系统性研究工作,特别是其在生物制造过程中展现的“从认识界面到操控界面”的深刻洞察,为药学院师生在“功能分子设计与生物制造”“生物材料界面工程”及“医药传感材料创新”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参考,有效拓展了师生的科研视野与创新格局,也为江南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未来在生物医药、糖工程及智能传感材料等交叉领域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