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告
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博雅论坛第五十七讲暨中西医整合“守正创新”岐黄论坛
来源:药学院|日期:2024-11-29|点击:20
 

近年来,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正在为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案。围绕肿瘤治疗、慢性病管理以及再生医学等领域,各大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团队不断涌现重要成果。本次博雅论坛暨中西医整合“守正创新”岐黄论坛有幸邀请到国内几所中医药高校的知名学者,共同聚焦于中西医整合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疗中的广阔前景和创新潜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中秋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黄芩素等成分通过调控肝肠三循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并优于其他癌种;磺酸化代谢途径调控肠道菌群与药物生物利用度,为优化药效提供新思路。此外,黄芩汤被证实可缓解化疗引起的肠炎和腹泻;莲子心和心宝丸通过多靶点机制改善心肌功能和慢性心衰,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研究还揭示了丹参酸B靶向抑制UGCG酶活性防治肝纤维化,以及冬凌草乙素通过Keap1-PGAM5复合体诱导线粒体凋亡的抗癌潜力。这些发现为中药活性物质的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同时提出通过多层次生物效应和结构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功效与毒性的科学界定问题,为中药精准医疗与新药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南方医科大学贺其松教授团队关于鳖甲煎丸(BJJP)的研究揭示了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多重潜力。研究表明,BJJP通过调控PI3K/AKT/GSK-3β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同时通过抑制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分泌HGF和VEGFA等因子,改善肿瘤微环境。更重要的是,BJJP显著促进了CD8+T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并通过上调CCL5和调控GSK-3β/PD-1信号通路,增强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抑制其耗竭状态,从而提升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动物实验中,BJJP表现出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这项研究为中药现代化和抗肿瘤新药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临床试验,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团队系统阐释了“肾精理论”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了以“肾精—奇恒之腑”为基础的多器官功能调控新模式。通过对12万余例自然人群样本的研究,发现“肾精亏虚”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并通过“证病结合,精准分型”的诊疗模式,在骨质疏松、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研究揭示了BMP、Notch、Jak/Stat等信号通路在干细胞增殖分化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肾精系统在神经、造血及骨骼干细胞功能调控中的重要性。团队采用“临床—队列—实验室”一体化转化医学模式,结合大数据平台,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创新体系。同时,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肾精理论”从传统中医走向现代医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林丽珠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毒、瘀、痰、虚”的核心病机,通过中西医协同,提出“减毒增效、改善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在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有效提升了治疗效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化疗疲劳、缓解靶向药物副作用(如皮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益气除痰法和益肺散结丸等方案展现了低毒高效的特点。典型病例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有效控制病情,还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改善预后。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个体化诊疗及辨证施治的新方向,推进中医药新药研发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设,为全球肿瘤治疗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广州医科大学王新华教授团队以中西医结合呼吸专科为示范,构建了中医肺病与西医呼吸专科协同发展的诊疗体系,成功应对疑难病症和呼吸康复需求;在科研领域,主导灵丹草颗粒治疗流感等研究,推动基础成果向临床转化,并获得多项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资助和奖励。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开办“西学中”班、组建创新团队,并通过非中医人员专项培训提升医护人员中医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将优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惠及广大民众。未来,广州医科大学将继续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学术研究、医疗服务与文化传承,为人民健康与医学进步贡献力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童培建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骨髓及其微环境功能紊乱是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机制,通过调控“TGF-β、Wnt/β-catenin、HIF”等信号通路,可以恢复骨髓干细胞功能,改善关节软骨修复。结合中医调髓理论与现代再生医学技术,开发了多种创新疗法,包括胎盘干细胞(PMSCs)和脂肪微片段(MFAT)的应用,以及干细胞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补肾调髓方的治疗方案。这些疗法在临床验证中显著促进软骨再生、改善软骨细胞分化,并推迟了患者关节置换的需求。该研究为“髓系骨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展示了中西医结合在退行性关节疾病精准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为骨关节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六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创新潜力,也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各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整合研究进程,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和应对全球医学挑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2